◎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严陵虽在浙西,但在全祖望看来,是浙江陆学在甬上之外的另一大支,自不能不看作浙学的一部分,这就显示出全祖望有关宋代浙学的视野是更为开阔的。
(《四书讲义》卷三四《孟子五·滕文公上·滕文公为世子章》)夫孟子言性善,欲人之尽性而乐于善。《战国策》卷三《秦一》张仪说秦王条指出:今秦地形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
看告子先本作杞柳之说,后遁而为湍水,又遁为生之谓性,其话头有转换,宗旨只一而已。钱基博的《古籍举要》卷三《孟子》指出:孟子道性善,尤重扩充。从《孟子》5·1单章研究看,性善继善之辨值得回顾并省思。这些说法表明:道一极言古今只有儒家之道,不容二说。所谓善者,盖以其仁义礼知之所存,由是而发,无人欲之私乱之,则无非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矣。
此又是借《易》语移就人分上说,是指四端之发见处言之,而非《易》之本旨也。王夫之的《周易外传》卷五《系辞上传第五章·二》指出:故成之者人也,继之者天人之际也,天则道而已矣。南宋时陈傅良门人言陈先生……教人读书,但令事事理会,并言其教导器便有道,不是两样,须是识礼乐法度皆是道理。
其中的人物不仅是阳明学派,很多也是《明儒学案》中诸儒学案的学者,涵盖颇广。其子韶、慈湖诸君子,先觉之鼻祖欤?阳明宗慈湖而子龙溪数辈,灵明耿耿,骨血相贯,丝丝不紊,安可诬也。这和浙学不分东西是不同的。而后来王阳明在浙中兴起,但江右王学的兴盛不下于浙中,这些都是例子。
这说明全祖望在回顾浙学发展之初,不仅强调安定湖学,而且重视明州和杭州的学人,就是浙东浙西不分的。所以,他论浙学,与前人如黄宗羲不同,是合浙东浙西为一体,这就使其浙学观较之前人要宽大得多了。
用事功之学概括陈亮永康之学的宗旨要义。但其中最重要的应是王阳明和刘宗周。宋代以后,文化的同质性大大提高,科举制度和印刷业在促进各地文化的同一性方面起了巨大作用。他把北宋理学周敦颐、二程也融合在内,这一点后来影响了全祖望对浙学源头的认识。
梨洲黄氏出蕺山刘氏之门,而开万氏弟兄经史之学,以至全氏祖望辈尚存其意,宗陆而不悖于朱者也。这就指出,在南宋永嘉学派之前,北宋的永嘉九先生(周行己、许景衡、沈躬行、刘安节、刘安上、戴述、赵霄、张辉、蒋元中)都是二程理学的传人,南宋浙学的盛行,是以永嘉九先生为其开始。这不仅与朱子宋代浙学的观念仅指婺州、永康、永嘉之学不同,而且在学术思想上,把宋代和明代的心学都作为浙学,扩大了浙学的范围。刘鳞长又突出王阳明、王龙溪,此书的意义是,他把阳明心学作为浙学的主流,而追溯到宋代的杨时、朱熹、陆九渊,以及张子韶和杨慈湖。
照全祖望的看法,永嘉之学的学统可远溯及二程,袁道洁曾问学于二程,又授其学与薛季宣,而从薛氏开始,向礼乐兵农方向发展,传为别派。同父是陈亮的字,朱子还说:海内学术之弊,不过两说,江西顿悟,永康事功。
《朱子年谱》在辨浙学之后,淳熙十二年中又列了辨陈学之非,事实上,朱子与陈亮辩论持续了两年。这一浙学的视野就比宋代、明代的要宽大很多了。
顾氏宗朱而黄氏宗陆,盖非讲学专家各持门户之见者,故互相推服而不相非诋。如果说南宋理学的宗师是浙学的近宗,那么远宗归于何人?他认为是尧舜孔孟。从这一点来说,虽然朱熹最早使用浙学的概念,但我们不能站在朱熹批评浙学是功利主义这样的立场来理解浙学,而是要破除朱熹的偏见,跳出朱熹的局限来认识这一点。黄宗羲是在讨论浙东学派的历史功绩,但具体表述上他使用的是学脉,学脉比学派更宽,超出了学派的具体指向。黄宗羲是浙东学派这一概念的最早使用者之一。三、清初的浙学朱子的浙学概念只是用于个人的学术批评,明代刘鳞长的浙学概念强调心学是主流,而清初的全祖望则是在学术史的立场上使用和理解浙学这一概念,他对浙学范围的理解就广大得多。
因这些代表人物均为浙东一带人士,且学派影响后来最大者多在史学,故也称浙东史学派。正如学者指出的,南宋的事功学、明代的心学、清代的浙东史学是浙学最具坐标性质的思想流派,是典型的根于浙江而生的学术思想,而民国思想界重要的浙江籍学者也都继承了浙学的事上理会并行不悖和齐斟酌的传统,值得不断深入地加以总结研究。
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崛起的总态势下,中华文化自觉的总体之下各种局部的表达,有着积极的意义,也促进了地域文化研究的新开展。世推顾亭林氏为开国儒宗,然自是浙西之学。
何基及以下三人皆金华人,即北山四先生,这四先生都是朱学的传人,说明在刘鳞长思想中的浙学也是包括朱子学的。清初黄宗羲倡导史学,史称浙东史学。
而周浮沚、沈彬老又尝从蓝田吕氏游,非横渠之再传乎?鲍敬亭辈七人,其五人及程门。经过全祖望、章学诚等人的论述, 浙学 由原来只重浙东学术而变成包括浙东浙西、越来越宽的概念。朱熹不仅提出并使用浙学的概念,而且还使用浙中学者浙中之学浙间学问等概念,这些概念与他使用的浙学概念类似或相近。于是,浙学之中,不仅有事功之学,有心学,也有理学。
这说明南宋后期永嘉之学中也有朱学。惟西河毛氏,发明良知之学,颇有所得。
那么,阳明学在明代被视为浙学吗?明代很少使用浙学一词,如《宋元学案》中多次使用浙学,《明儒学案》竟无一例使用。若永嘉、永康之说,大不成学问,不知何故如此?这里的大不成学问,也是指卑陋、专去利害上计较的功利之学。
总之,这些历史上的浙学提法显示,宋代以来,每一时代总有一种浙学被当时学术思想界所重视、所关注,表明近世以来的浙江学术总是积极地参与中国学术思想、思潮的发展潮流,使浙学成为宋代以来中国学术思想发展中的重要成分。甬上四先生是陆学在浙江的代表,全祖望称为吾甬上即包含了把浙江的陆学视为浙学的一部分之意。
由以上所述可见,浙学的内容从宋代主要指事功之学,到明代扩大为心学,再到清初进一步扩大为理学,于是浙学已经变成一个范围越来越大的概念。本文所理解的浙学,当然以历史上的浙学观念为基础,但强调其在新时代的意义。当然,由于全国学术的统一性,每一省的学术都不会仅仅是地方文化的传承,如江西陆氏是宋代心学的创立者,但其出色弟子皆在浙江如甬上。浙东学派的提法,可以看作是历史上与浙学观念类似的、一个稍有局限的学术史观念。
即与其他省份多侧重文化的展示不同,浙江更关注的是浙学的总结发掘。其实,朱学传承,不仅是勉斋传北山。
特别是,浙东史学或浙东学派的提法,清代以来已为学者耳熟能详,似乎成了浙学的代名词。从历史上看,宋代以后,浙学观念变化过程是一个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的过程: 浙学 在宋代主要指事功之学,明代扩大为心学,清初进一步扩大为理学。
浙学在历史上出现及其影响的重要意义是,每一时代的浙江学术都在全国发出一种重要的声音,影响全国,使浙学成为中国学术思想史内在的一个重要部分。凡海内之知学者,要皆东浙之所衣被也。
本文地址: http://one.zhutima.com/?id=24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2025-04-05 13:12天狐定制
2025-04-05 13:12天狐定制
2025-04-05 12:54天狐定制
2025-04-05 12:53天狐定制
2025-04-05 11:35天狐定制
2025-04-05 11:26天狐定制
2025-04-05 11:26天狐定制
2025-04-05 11:12天狐定制
2025-04-05 11:10天狐定制
2025-04-05 11:06天狐定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